苏州工业重镇崛起职业农民 
每天,林亚萍都要花很长时间用来悉心照料这些农作物
农业女硕士反问:为什么学农业的就不能当个农民
“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获得更高的收益”,对于这句话里的“更少的农民”几个字,相城区望亭镇新埂村村支书吴钰明有着切身的体会:这些“更少的农民”应该具有更专业的农业技术,才能实现“更高的收益”。他们村里,就有一位“硕士农民”。
相城区望亭镇新埂村,这里经营的“虞河蔬菜”有着3000多亩的规模。和谢付腾、颜大华必须“补课”、“借力”不同,从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的林亚萍有着硕士头衔,但在这里她和普通农民没有两样,一样要卷起裤管下地种田。面对疑问,林亚萍有时会反问“为什么学农业的就不能当个农民”,但同时她也不得不承认,如今她的同班同学中,即便是呆在家做点小生意,也没人愿意到田间地头。
事实上,不光是像林亚萍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在新埂村就连祖祖辈辈在这块田地间繁衍的“农二代”,能够留下来的也并不多,这也成了村支书吴钰明的一块心病。“我一直在想,怎么把这些大学生留住。或者说,要让他们看到当农民的好处。”尽管没有管理学之类的文凭,但吴钰明一样懂得什么叫“比较效应”,“一样在厂里干,他们要是发现在农村既能挣到钱,而且空气又好,自然就愿意。”
在吴钰明的鼓励下,林亚萍承包了村里20亩田,一部分做新品种的试验,而大部分种植草莓。三年下来,收成渐好,林亚萍算了一笔账,去年净收入达到十多万。今年,信心满满的她打算将规模再扩大一些。她甚至打算劝说丈夫辞去企业的工作,和她一起打理农田。
让更少的人经营更多的农田,通过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农业来实现农村富民的理想,由苏州开创的这种理念的逐步实践,正随着农民的职业化进程一步步得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