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关于我们
  • 支付宝
  • 收藏夹
  • 登录
  • 免费注册
  • 我要买
  • 我要卖
  • 会员中心
  • 诚信安全
  • 购物指南
买就送促销网-----做生意要兴隆,做促销找买就送。
请先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 在线情况 | 搜索 | 帮助

“老板镇”缘何慈善成风? - Powered By BBSXP
   苏州网商俱乐部|买就送促销网社区 → 买就送圈子 → 爱心联盟 → “老板镇”缘何慈善成风?

发表新主题 回复帖子 您是本帖第 5575 个阅读者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老板镇”缘何慈善成风?
啵啵鱼



等  级:连长
经 验 值:163
社区金币:163
总发贴数:55
注册时间:2012/4/26
状  态:离线
信息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老板镇”缘何慈善成风?

说到苏州黄桥,当地人马上就会想起她的另一个称呼——老板镇。

黄桥街道地方不大,只有23.15平方公里,是相城区占地最小的一个乡镇;人口也最少,常住人口2.4万人,外来人口3万多人,加起来也就6万多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曾经“街长不足百米,居民不足百户”的小乡镇,如今已变成有工商贸实体、文教卫设施和新建生活区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

黄桥之所以因“老板镇”闻名遐迩,一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街道,有着1400多家民营企业,平均17个人中就有1名老板,走在街上,你随便拉住一个人就可能是个企业家;二是因为这群“老板”几乎人人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黄桥9个村1个社区,村村都建有村民互助慈善资金,少则4-50万,多的超过百万 ,近80%由所在村的企业家捐助;苏州市慈善机构募捐,黄桥老板第一时间认捐2500万;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灾区,都有黄桥老板迅速募集的千把万的钱物汇寄送达;新闻媒体报道的外地寒门学子,好多能在千里之外苏州黄桥老板的支持下完成学业;身边乡邻有难,他们随时随地出手相帮……慈善,已经是黄桥老板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慈善现象一:“老板镇”村村建有“村民互助资金”

去年临近年关,自己和妻子双双残疾、5岁孙女又身患白血病的张庄村11组村民陈金荣,从上门来送温暖的村工作人员手中接过1万元救助金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之前,张庄村党总支已经为他们家发动本村爱心企业家捐了3万多元,陈金荣的老板--北庄村企业家吴坤元不但先后几次捐款过万给他,还让他停工在家照顾孩子,但基本工资分文不少,陈金荣已经累计“白领工资”超过6个月。

黄桥街道虽是远近闻名的“老板镇”,民营经济的发展致富了一方老百姓,但依然有一些家庭在大病、残疾和天灾人祸中陷入了贫困,全街道现有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有242户,还有近300户家庭达不到低保或低保边缘条件而没有纳入救助体系,但有小孩在读高中或大学,家庭确实困难,成为低保监管的盲区。为了让每一个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生活有“依靠”,黄桥街道在“访民情、听民意、化民怨、解民忧、惠民生”的“五民”工程中创新帮困救助方法,在9个村和1个社区分别建立了“村民互助资金”。各个村的私企老板们致富不忘支持他们创业的乡邻,不忘回报让他们事业有成的社会,机关干部、普通党员、市镇单位工作人员、村两委班子等都纷纷捐款出力。加上2011年开展“五民工程”接受的捐款434万,全街道“村民互助资金”先后募集到了710余万元慈善救助金,方浜村、生田村等2个村累计募集慈善救助金超过了100万元,6个村超过65万元,最少的木巷村也有47万余元。街道出台指导原则,对救助对象、救助标准等作了规定,还就“村民互助资金”理事会、监事会设置作了要求,确保了资金的安全、保值增值。截止今年5月底,超过300个未纳入低保救助体系的家庭得到有效救助,低保及低保边缘监管“盲区”得到彻底扫除。

慈善现象二:“老板”书记争做共同富裕领路人

在黄桥,说到企业家的慈善事业,不能不提一个特殊群体--老板书记--的作用:他们既是企业家,是一家企业的创始人和主心骨;又是村支书,是基层组织的当家人和共同富裕的领路人。如今,黄桥街道9个村和1个社区的在职书记中8个是私企老板,还有5个老板曾经担任过村书记,其中就有“一生奉献的老板书记”李荣法。他们富而不忘致富之源,时刻把集体和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舍小家为大家,真正把回报社会、扶贫济困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带领村民奔小康,走一条共同富裕之路,成为富民强村的“领军群体”。

李荣法,工艺装饰材料厂厂长,胡湾村原党总支书记,是新时期农村涌现出的又一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村支部书记。任职8年来,他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走共同致富道路,使负债500多万元的后进村成为有200多万元集体收入的先进村。他埋头苦干,积劳成疾,于2003年12月6日不幸去世,年仅49岁。欠债500万元的穷村富了,他把自己的企业当做"孵化器",孵化出了10多家私营企业,自己的厂却倒闭了,去世后留给妻子十几万元的欠债。

张祥元,张氏航空精塑有限公司董事长,占上村党委支书记。为专心做好村支书,他用30多万元的年薪聘来一个总经理打理企业;做书记多年,他始终感恩党的政策:“党员老板要带头做慈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十几年来他领了工资后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给村里的困难户送去,算得上“基本不拿工资”。他先后捐出300多万元,帮村里修建老年康乐中心、医疗站、自来水工程、农民公园等。

万米方,江苏迪飞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庄村党总支书记。他认为“一滴水滴在沙漠里没意义,不如将其融进大海!”他说服家人自带200万元购车款走马上任,作为大庄村今后的发展经费。上任时他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那家产值过亿的企业今后如何发展,而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当好这个书记?能否带领村民走上共同致富路?能不能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市、区、镇、村四级慈善募捐,他的名字后面,每次至少是50000元这样的数字。

陆林发,科发电路板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庄村党总支书记。“之所以做这个村书记,主要是想让村民富起来,集体富起来。” 在关心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上,陆林发动足了脑筋。在他的提议下,张庄村实施了贫困户就业一户一岗工程,突出重点安排残疾人就业。他还在张庄村启动了“一家亲”工程,外来人与本村人一样享受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外来育龄妇女与本村育龄妇女一样享受免费体检,外来工的子女与本村小孩一样每年享受两次上门防疫服务。每次党员捐款、老板会议上提议的捐款,陆书记总是带头第一个掏钱投入募捐箱。

濮府良,水泥制管厂厂长,黄桥村退休党总支书记。一年到头在外面奔波,顾不上自己企业。有人帮他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他的企业要少收入几十万,别人劝他多把精力放在自己企业上,他却总是说,“个人富不算富,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富”。陈冬明,效明植绒珍珠布有限公司老板,他继任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后,继承了前任“老板书记”濮府良的扶贫帮困事业,带领村干部与村上14户低保户、8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还把全村50多名没有文化进不了企业的村民组成清洁队伍,既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又让这批难就业的村民捧上了“饭碗”。

吴勇,吴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湾村党总支书记。他舍小家顾大家,把自己的企业交给了妻子,全身心扑在胡湾村的发展上。他说,为了全村老百姓的共同富裕,自己企业受点损失值得。在村里,他常常被人昵称为“车夫”,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生病住院,要用车找上他都是免费出车。他的公司员工也常和他开玩笑说,他的车一半是他自己的,一半就是大伙的服务车。

俞瑞兴,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原生田村书记。15年来,他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生田村。 2003年,金峰、下庄合并给生田村,俞瑞兴抓住这个再创业的机会,抢先在改变投资环境上下功夫,通过从自家企业“挪”一点、发动村里的老板筹集一点的办法,凑出1400多万元资金,修桥、铺路、装路灯,还在废墟、滩涂上建起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贸市场,从而把130多家私营企业引进了生田。据知情人透露,俞瑞兴自家的企业每年至少要少收入40万元。

张祥元、万米方、吴勇、项福康、李荣法等几位老板村书记每人手头有一笔几十万至二百万不等的“救急”金,多次不计利息拆借给多个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手里的资金被累计使用近100次,涉及几十个企业,累计发生使用额近亿元。许多村书记还有过为村里垫付钱款或借钱给村里发展的经历,其中大庄村二任书记项福康、万米方累计为村临时垫付资金或借钱给村里近700万,胡湾村二任书记李荣法、吴勇350万,占上村张祥元190万元。

慈善现象三:行业老大争做慈善老大

“老板镇”黄桥千余老板对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黄桥老板形成一个共识:是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成就了企业的成长,他们秉承着“饮水思源,回馈社会”的公益理念,致富不忘支持他们创业的乡邻,不忘回报让他们事业有成的社会。在黄桥,几乎每个老板都热衷公益事业,以各种形式搞慈善。尤其是一些龙头企业,带头捐赠,很多企业争相跟随,形成了一场感人的“慈善比赛”。

苏州春菊电器有限公司是黄桥私营企业中的“大哥大”,董事长李菊坤兼任了公司党支部书记,主动与贫困户结对,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他每年都要捐出20多万元善款,经常资助贫困学生,还出资10万元支持街道老年书场。得知慈善机构募捐,他曾一下子认捐100万元。黄桥中学的功德碑上有以李菊坤为首一长串企业家的名字。

黄桥卫生院要买一辆健康体检车的消息一传出,李菊坤马上派人送来10万元的支票,吴通通讯老总万卫方打来电话说缺多少给多少,在他们的引领下,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慷慨解囊,卫生院顾培洪院长看着不花一分钱开回一辆价值90万元配置齐全、仪器领先的健康体检车,不但填补了相城区没有大型体检车的空白,还“凭空”多了20余万元的收入,心里感慨万千,当即决定给这些企业的员工免费上门体检。

惠利华电子有限公司老板陈卫方也是企业的党支部书记,他时刻把职工的冷暖困难放在心上,职工章秀英的儿子患上了白血病,她为了照顾儿子不得不离岗,陈卫方不但没有与她解除劳动合同,还发放给她基本工资,并发动企业职工捐款,自己带头捐出了1万元。2007年,他带领线路板协会的其他老板,向苏州市慈善机构认捐了1000万元。

姑苏电镀有限公司老板、党支部书记朱建文逢年过节都会带上礼品去看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并请他们吃年夜饭。2006年,他带领电镀协会的其他老板,也向苏州市慈善机构认捐了1000万元。

新安电器公司年销售达4.3亿,有1000多名员工,公司董事长吴坤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烧香拜佛不如积德行善”。他热衷于慈善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1999年他开始资助外地三兄妹学费,并承诺到他们完成学业;2001年他为北庄村安装了第一批路灯, 2007年在苏州慈善总会上他一下子认捐了100万。近年来,他从未忘记过北庄村的每一位困难人员,每年主动为“村民互助资金”捐款,今年又为村互助资金捐上了3万元,累计给村里捐款达25万余元。受三角嘴湿地公园规划影响,他的厂只能从北庄村迁到相城经济开发区,他没有抛弃帮助他创业的黄桥籍操作工,特意购买了4辆厂包车来回接送他的老职工,假如他解聘这些老员工,在人才劳务市场新招一批职工,不但起薪较低,更能省下每年至少三五百万的开支。以吴坤元、陆泉生、唐兴法、张军等为代表的“身在他乡创业,心系北庄发展”的老板团队如今已经成立了一个村级商会,会员有四五十人,每年要聚几次,讨论村里的发展、百姓的困难,每人都会几千几万的掏钱捐款,表达各自的心意。

方浜村孙寅每年要给70岁以上老人送一床新被子;北庄村唐兴法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请评弹演员为村里的老人说一档长篇评弹;黄桥村李月明、李春明兄弟过年都会给本组(原生产队)老人发红包,让他们过一个舒心的春节;木巷村村里的老人年前总会拿到李菊坤的压岁钱……

黄桥街道各界在2011年开展“五民工程”向村民互助资金捐款434万元的基础上,提前超额完成了区慈善会200万元的募捐指标。去年,相城区开展了首届十佳企业社会责任奖的评选,黄桥街道选送的企业三家上榜,体现了老板群体的殷厚实力和蓬勃的慈善心怀。而且,这股风正逐步在“富二代”中蔓延,李俊、王信东、王强、万礼,一个个都是黄桥青商会的骨干分子,慈善成了他们从父辈继承的最丰厚的财富。

慈善风从何处来

老板镇的老板们乐善好施,你追我敢,蔚然成风,老板镇的慈善竞赛原因何在?我们苦苦思索,力图找出一个答案。

或许,是因为中国史载最早的慈善家范蠡曾在此留下足迹:“虫簖遥随虾渚长,老饕风时足江乡。近湖田水秋来足,早有红莲送稻香。”黄桥土壤肥沃,境内湖荡、港浜星罗棋布,气候湿润温和,农渔生产历史悠久。周春秋末(前473),范蠡驾舟来到黄桥与蠡口交界的芦苇荡中,凿河泄洪,围荡养鱼,开创了黄桥渔业生产的历史先河。《史记》记载,范蠡致富后, “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其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范蠡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致富,又“三散其财”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记载最早的慈善家。如今,黄桥街道的大小老板们,秉承这位两千多年前慈善家的遗风,把自己的财富慷慨惠泽乡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或许,是各级政府积极扶持企业发展,让企业家常怀感恩之心:黄桥街道是老板云集的“老板镇”,但街道的办公楼依旧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简朴的三层小楼。但正是这栋简朴的小楼,见证了黄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依旧拉近着政府与企业家、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我们听老板们谈得最多的是: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偷偷摸摸做生意,到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黄桥历届政府积极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千方百计扶持、帮助、鼓励企业家发展经济。听到政府官员说得最多的,也是黄桥的老板如何如何的善,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一呼百应”用在黄桥老板身上最贴切不过了。作为首批先富裕起来的人,老板们感谢党的方针政策,感谢政府的帮扶和支持,所以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发自内心愿意把积累的财富回报社会,“我们利用这方水土致富,理应反哺此方百姓”。这种和谐共生的局面,在其他乡镇是很难看到的。

或许,是从“苏南模式”到如今的“新苏南模式”种下了“共同富裕”的基因: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发展经济的开拓性探索,被概括为“苏南模式”;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苏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新性实践,则被概括为“新苏南模式”。百姓不富,GDP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新苏南模式”在“苏南模式”的基础上,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梦想也正在成为现实。在“苏南模式”中起家、在“新苏南模式”中发展的黄桥企业家,致富不忘党的政策好,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回报社会。

或许,是一批慈善的榜样让星星之火燎原黄桥:在黄桥的慈善事业中,有这样两个群体,多年来高举慈善的火把,让慈善的星星之火日渐燎原:一是“老板”支书,二是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家。“老板”支书大多曾经历过“苏南模式”的历练,他们走上致富道路以后,在村庄内部必然会有某种榜样和示范效应,从而使他们自身具有了较强的号召力。而村民也早已不简单地把选举仅仅看作村委会干部的更换,他们投票背后更多的是希望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与自己生活的改善。因而老板支书对普通村民来讲是更具有竞争力和当选资格的群体,他们当选为“社区管理者”和“带头人”后,肩上扛起双重责任:维持自身企业的发展,同时更要把创办管理企业的能力,拓展到改变村庄的面貌和发展村级经济,实现乡村治理、“共同富裕”的政治任务。他们的带头“慈善”,自然会引领辖区内众多企业家的跟随和效仿;行业协会一般起着对同行业企业组织、协调、服务、监管等作用。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协会担当重任,在慈善事业中振臂一呼,自然也会应着云集。2007年苏州市慈善募捐大会,黄桥街道电镀协会、线路板协会各认捐1000万元,这与电镀协会会长朱建文和线路板协会会长陈卫方带头认捐密不可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达则兼济天下”的老板云集“老板镇”,或许正是源自黄桥综合经济日益增强,民生殷实安康,以及崇文、厚商、诚信、和谐的淳朴民风。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2/7/17 19:59:22  IP: 已记录
返回页首 
苏州网商俱乐部|买就送促销网社区 - Powered By BBSXP


Powered by Mai9song 6.00 SP1 © 2007-2013
Script Execution Time:109ms